当前位置:
发布时间:2025-04-05 11:52:12
这段话以夫妇和父子二伦四位为论述中心,符合《家人》卦之义,不过其中还隐喻了君臣一伦。
即使你不认为这很成功,起码也得承认他在听众中获得了不错的反应。后来用唯物论与唯心论,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斗争的框架叙述中国哲学史,更是站在西学的立场上改造中国文化的鲁莽之举。
当然,它首先是针对哈佛学生这一特殊的受众群体而言。而后者正是普鸣教授特意向西方读者叙述的另类故事。而有序且稳定发展的社会,就被誉为天下有道;反之,则是无道。即使是面对现代中国本身,同样要强调做好中国哲学的研究功夫。[4]这个观察背后有一个更基础的关系模式,就是把文化交流看成老师与学生之间教与学的关系。
它是现代西方社会成就的重要精神基石,也给这个社会的前景留下问题。我们都在从事中国哲学的教学工作,当然需要了解国际同行的成就是如何取得的,因为我们期待自己也能成功。从这层意义上说,祭礼无疑为人生礼仪中最具报本返始意蕴者。
《大戴礼记·礼三本》亦云:礼有三本:天地者,性之本也。君纯冕立于阼,夫人副、祎立于东房。(朱熹:《四书章句集注》,中华书局,1983年,第27页)在祭礼的旅酬环节,家族中同姓的兄弟和异姓的宾朋按照辈分、年龄的顺序互相敬酒劝饮,即使各家地位低、年龄小的子弟也一一敬酒,并得到回敬。古代中国祭礼种类繁多,不仅仅上述郊天礼、祭祖礼、社祭礼蕴含着报本反始的理念,其他类的祭礼亦是如此。
(《论语·为政》)可知,孝要做到事死如生事亡如事存。(朱熹:《四书章句集注》,第50页)丧祭之礼的教化意涵清晰可见。
凡祭祀之义有二:一曰报功,二曰修先。乐章德,礼报情,反始也。此孝子之心所以追养继孝也。对于祭祀之礼,儒家重视的是其人文精神。
《礼记·祭义》载:天下之礼,致反始也,致鬼神也,……致反始,以厚其本也。富有教化之义,承载了道德培育、敦睦人伦等社会功能。(《论衡·祭意》)王充用报功修先四个字总结祭礼的内在精神,通俗地讲就是报答功德、敬奉祖先,其实也是报本反始之意。尽此三道者,孝子之行也。
祭礼本起源于原始宗教,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,尤其是经过儒家的阐发,已成为思想深刻、道德与情感并重的的人文仪式。儒家并由祭礼敦睦人伦的意义拓展言之,认为只要人们能敬重地举行祭祀之礼,可对家族、民族、国家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,社会和国家就能够治理得井井有序,刑罚公平,民众安居,最终实现礼俗教化的成功而天下大乐。
无论是崇德报功,还是崇德报本,祭礼背后报的义涵都是一致的。概言之,祭礼内含着报本、反始、尊先的意蕴,以具体的礼典仪节表达未忘本、务施报的情感,展示着人们对所有赐予关爱、恩惠的人或物的积极回应。
《周礼·春官·大宗伯》言:以吉礼事邦国之鬼、神、示(祇)。国之大事,在祀与戎(《春秋左传·成公十三年》),充分说明了祭祀在传统社会中的重要地位。君子生则敬养,死则敬享,思终身弗辱也。宗庙之礼,所以序昭穆也。古代家族的祭礼亦富含教化之意。再次阐释了郊祭时祭日配以月的目的,即在于报答上天众神。
《礼记·表记》云:子言之:仁者,天下之表也。值得我们思考的,虽然天子以下祭祀尊卑不同,为何各个等级都要举行祭祀? 《荀子·礼论》云:礼有三本:天地者,生之本也。
又郭店简《唐虞之道》载:夫圣人上事天,教民有尊也。(郑玄注:《礼记》,《十三经古注》五,中华书局,2014年,第1053页)可知此句话虽没直言祭礼,但所提到的致反始的郊天礼、致鬼神的祭祖礼皆属祭礼范畴,可谓从思想情感和德性自觉的角度阐明了祭礼的本质。
致爱则存,致悫则著,著存不忘乎心,夫安得不敬乎。王充《论衡·祀义》亦云:生存之时,谨敬供养,死不敢不信,故修祭祀,缘生事死,示不忘先。
儒家认为祭礼的教化意义可通过君主的推行而实现,如果君主崇事宗庙、社稷,则子孙顺孝,尽其道,端其义,而教生焉(《礼记·祭统》),即君主为模范,恭敬地举行祭祀宗庙社稷,祭礼则具有更重要的政教作用,并且在不同的地点举行祭祀之礼,具有不同的教化功能:祀乐明堂,所以教诸侯之孝也。(《礼记·祭义》)即君子通过定期的祭祀缅怀追思祖先,致以发自肺腑的敬意,表达后辈不忘自己所由生的祖先、报答恩德的情感。儒家对报十分重视,将之与仁义并列,而祖先是血缘种族之本,报答他们的恩情更是人之首要任务。《礼记·曲礼下》载:天子祭天地,祭四方,祭山川,祭五祀,岁遍。
夫祭也者,必夫妇亲之,所以备外内之官也。儒家主张祭神如神在(《论语·八佾》)事死如事生(《中庸》),强调了生者与死者的关系,可以说二者通过孝这一道德理念相互联系,又通过祭祀礼仪而具体呈现。
二、追养继孝 孔子论如何行孝,曾云:生,事之以礼。认为孝子举行祭礼首先是出于内心的真实情感,这种真实情感就是对祖先的敬畏——心怵。
一如学者所言:祭礼虽是致敬鬼神的行为,但不是鬼神强加于人,而是本于人之内在自觉需求,这种需求来自于孝子‘心怵的体验。民德归厚,谓下民化之,其得亦归于厚。
可以说,祭礼在儒家那里是恪尽孝道、教化民众的重要方式。王者祭天,按照以类比类的原则,以先祖配食,意在回报天之大德与先祖之功。所谓:君子反古复始,不忘其所由生也,是以致其敬,发其情,竭力从事,以报其亲,不敢弗尽也。换言之,祭礼实则是孝子与祖先神灵交感相应,展现拳拳爱亲之心的途径。
(《礼记·礼器》)可以说在祭礼中从国君到卿大夫、国君夫人到命夫(同宗的夫人)皆有各自的仪节行为,在祭礼中扮演不同的角色,承担着不同的义务,通过这些仪式促进了每一位参与者对君臣的上下关系、夫妇伦理关系的理解与认同。《诗经·小雅·蓼莪》载:蓼蓼者莪,匪莪伊蒿。
《左传·定公四年》:灭宗废祠,非孝也。故而,举办祭礼时,孝子心情是复杂的,快乐和哀伤参半,即所谓:祭之日,乐与哀半,飨之必乐,已至必哀。
同样阐述了祭天的意义,与《礼记》所载若合符节。(《礼记·祭统》)即要求夫妇各行其礼、各司其内外的职分,这也包括国君与夫人。
发表评论
留言: